【60周年校庆 讲座篇】行知论坛第七十讲:阅读,给予我们生命的质感

作者:徐倩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4-18        供稿单位: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

417日晚,行知论坛第七十讲在16幢报告厅举行,在讲座始伊,由我院院长助理、文学分院院长兼书记俞敏华老师主持张菁女士兼职教授聘任仪式,我院副院长郑荣泉教授宣读兼职教授聘任文件,副院长占梅英颁发聘任证书。随后张菁老师开始了题为《阅读,给予我们生命的质感》的讲座,跟大家分享有关阅读与写作的一些感想。

“丛林”与“花园”的抉择

张菁老师以自己一次出差的小经历引出大家对于自身建设的思考。她说我们可以决定生活在被生存竞争、成功、权利所统治的“丛林”中,或者活在可以自由表达自我、互相接受彼此的“花园”里。张菁老师以自己温和的声调娓娓道来大部分人生活在“丛林”的氛围中时遇见的问题和迷茫。接下来,她列举了几组各国有关阅读量的数据,在比较了中国在阅读方面与外国的差距后,她提到阅读在经历转型。在网络化、快餐化的时代,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人们仍需要回归,需要宁静的面对自己。阅读带给人们的是影视、多媒体等其他方式所不能给予的,我们在精神上对阅读有永恒的需求。“文学作品不见得会立竿见影地给予回报,然而这种回馈会在日后的岁月磨砺中不期然的闪现。”

 

 

孤独者的共鸣

张菁老师认为有时候我们不愿花时间在文学作品上,是因为那些故事梗概似的作品伤害了文学的质感。于是她分享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短篇小说《红珊瑚手镯》,这部优秀的作品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候,当你觉得有满腹的委屈想要倾述,当你满怀希望以为能够得到安慰,但是对方的冷漠冷静就像一盆冰水一样倾盆而下,一下子让你觉得除了自己的悲哀,除了想流眼泪之外,再没有半点交流的欲望。”人总有独处的时候,想要有那么一个人陪在身边,你总有神经质,无厘头的想法想要表达,没有和你同纬度的人在你身边,怎么办?去阅读。只有阅读,各时代的同类人能得到一种共鸣。她觉得阅读与写作都是孤独的活动,当你阅读时茫然地怔住的时候,那种苍茫感其实就是你和作家共鸣的基础。

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在读完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之后,张菁老师笑谈起昨天看到俞敏华老师刚开始教学的照片,对比她当时的年轻的模样不禁感慨时光,引起现场学生会心一笑。谈及生命的意义,她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质感的岁月只是单纯的年份叠加,只是在生日蛋糕上增加蜡烛,直到后来不敢直面那数字。”曾在《青年文摘》工作过十年的她经历了从单纯的文摘鸡汤到复杂的文学作品的转变,于是对世界多了一份理解。我爱这世界,不是因为生活在象牙塔里才说出这样的话,而是看到世界的脏和乱之后还要这样说。“对世界的感受越来越惬意,心越来越踏实。”她希望大家做一个有格局有情怀的人。大千世界还有很多平时没有感受过的事,所以去阅读吧,真正的文学是让你的生命变得质感,内心变得柔软。

   

    讲座结束后,张菁老师回答了同学关于阅读与写作以及编辑工作等问题。在回答第一位同学怎么处理繁忙的生活与需要沉静的阅读之间的矛盾时,她认为我们要慢慢舒缓自己的紧张,放慢自己的节奏,保持心的宁静,让阅读带给我们不受侵扰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位同学也与她交流了自己关于这个时代“外向型孤独症”独特的看法。在接下来的学生提问中她不断鼓励大家敢于写作,勇于尝试。

 

 

                                                     摄影:朱雯

                                                     编辑:魏欢